1、北山革命烈士陵园 北山革命烈士陵园,为了缅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发扬井冈山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85年11月,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在松柏叠翠,林木葱郁在茨坪北山上,兴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堂、雕塑园、碑林四大部分组成。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 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茨坪北面、山体如一座罗汉大佛像、林木葱郁的北岩峰落成,坐北朝南,占地26.68公顷。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落在松柏叠、翠林木葱郁的茨坪北山。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堂、雕塑园、碑林四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四百亩。井冈山雕塑园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内共安放有19尊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的雕像,这19位烈士和先辈主要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的前委、军委、特委委员的代表他们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滕代远、何长工、王尔琢、宛希先、李灿、张子青、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贺子珍、伍若兰、罗荣恒、蔡协民。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陵园主大门,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宋任穷题写的。顺山而上,有两组台阶,第一组有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井冈山人民得解放;第二组有60级,寓意北山烈士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达27米,表示1927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大力宣传井冈山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认真做好旧居遗址的管理保护、文物征集、史料研究等工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红色培训和红色旅游,为井冈山精神传承和经济发展服务。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保管、史料整理、专题研究、编纂出版等专业人员的作用,现在已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老中青结合的科研编辑队伍,先后整理出井冈山斗争史的专题课目196个;在深入开展陈列研究、学术交流的同时,在省级以上各出版社或报刊杂志出版、发表的专著、论文有:由馆里编纂出版的专著15部;馆里参与出版的专著25部;专业人员个人编著出版的专著30余部;专业人员撰写的各种专题论文、考证文章500余篇达1000余万字;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励25部(篇);定期编辑出版学术期刊《井冈山精神研究》和馆刊《摇篮》,创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网站,在全国文博界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会师广场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开始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旋即取消师部,改为6个团由军部直接领导。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4、神山村 神山村位于茅坪乡境内,黄洋界脚下,现有神山组和周山组两个村民小组,系“十二五”省定贫困村,共有54户231人,党员18人,贫困户21户50人(红卡户4户8人、蓝卡户15户35人、黄卡户2户7人)。全村耕地面积198亩,山林面积4950亩,其中90%为毛竹林。2016年2月2 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的深情厚谊,亲临神山村视察,并发表了“在全国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落下一个老区群众”的重要讲话,给予了神山村人民莫大荣耀和鼓舞。一年来,神山村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各项举措,做到了学习教育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村级组织“131”治理模式,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不断夯实党建基层基础。 率先在全市推广“一证一簿”(产业股权证,贫困户登记簿)做法,紧紧围绕“四个一”(即“一户一亩竹茶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精准脱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村已发展茶叶200亩,黄桃260亩,雷竹30亩,全村21户贫困户每户筹集产业发展资金2万元入股到黄桃合作社和茶叶合作社;大力推进安居扶贫,全面完成全村37栋危旧房砌体加固改造,新建爱心公寓一栋;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完成神山村旅游规划,全村已发展农家乐10户,从业人员近40人,与江西干部学院研发了一堂精准扶贫课纳入红色培训的教学计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强化环境整治,完成村内竹篱笆建设1.5千米,设置了一个红色书屋,新建水车一座,完成村内广播、旅游公厕、大型停车场和村部旁小型停车场建设,改水改厕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休闲广场、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扶贫,积极落实贫困家庭医保、低保、社保、教育等民生托底的“保障网”,确保不返贫。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至2016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6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7%。5、小井红军烈士墓 小井红军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1951年井冈山人民将部分烈士遗骨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以示纪念,1969年在烈士牺牲的原地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碑上书写着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小井红军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距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之远,这里原是一片稻田。1928年12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三次“会剿”。 “可恨奸佞引贼入,烈士命陨红土埋;井冈处处遗忠骨,松树风格励吾侪。” 1929年1月29日,反动派在叛徒陈开恩的带领下,窜入小井村,因威逼利诱也无法从伤员口中得出红军转移的方向,而恼羞成怒,将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员,全部活活枪杀。1951年井冈山人民将部分烈士遗骨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以示纪念,1969年在烈士牺牲的原地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碑上书写着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1988年9月,井冈山市政府公布“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大井毛泽东旧居 大井毛泽东旧居,位于江西井冈山市大井村中央,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白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他这幢兵营腾出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与毛泽东旧居相邻的黄屋是朱德、陈毅的旧居。这栋房子原先叫“新屋下”,共有44间,五个天井,面积近千平方米。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首次到达大井时就住在这里,此后这儿便成为了毛泽东在大井的住地。当时这里还住有五户农民和王佐的地方武装。旧居是客家式的建筑。不同的是这次有一整排的院落连成了一体。中间是大堂,大堂两边各有两个院落,院子里有两排、八间房,各院还有一个大门。各院都有一条道通向大堂。毛泽东同志的卧室在第二个院子里。第一个院子的右首 第一间房子是厨房。另一边与之对称的也是厨房,当时由于人员众多,便被改成卧室了。大堂的左侧有一堵泥墙,泥墙上面有着无数个孔,据说是子弹打的。反围剿失败后,敌人窜入大小五井,大井村的房屋基本上被焚毁。“白屋”也毫不例外,烧得只剩一堵残墙,解放后进行重建。残墙仍嵌在里面。毛泽东的旧居前有一棵树,树下有块乌黑的石头,据说是毛泽东当年读书的地方,叫读书石。它的周围用木栅栏围着。房屋的后面有两棵长青树,据说当时被烧成灰烬。只是很奇怪,解放后,1949年这树居然又重新长了出来,因此井冈山人将其又称之为“神树”。7、五龙潭红军洞 井冈山红军洞遗址位于水帘瀑之下不远处。金狮面的飞瀑流泉,从上长虹瀑、中水帘瀑,到这里下是彩裙瀑。据悉,1928年冬,红军将领张子清等50余名重病伤员转移到这里治疗养伤。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因伤口化脓步履艰难,红四军向赣南出发前夕,三十一团的同志要求抬着他随军下山,可张子清不同意,执意不肯走,只好把他和一些重伤病员安置在这山洞里继续养伤治疗。从此,后人亲切地称此洞为“红军洞”。 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征战赣南,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坚守根据地,守山军民在黄洋界、桐木岭等五大哨与敌人抵抗。扼守桐木岭哨口的是红五军第九大队和梨坪乡赤卫队,他们粮食都拖进洞中储存。这些粮食对于守山军民坚持了三天三夜的保卫战起到重要作用。8、小井红军医院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9、黄洋界哨口 1928年8月3日,汀赣两省国民党军队趁我红军主力远去汀南、根据地兵力不足之际,组织了四个团分两路时攻黄洋界哨口,企图占领井冈山。红四军三十一团以不足两上连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后,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在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又没有炸响的情况下,第三发炮弹命中敌人的山下指挥部,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归来,慌乱中连夜退逃,红军终于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正在回井冈山途中的毛泽东闻讯,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 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主要有五大哨口。 其中最著名的为黄洋界哨口,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洋界哨口营房、黄洋界哨口工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和红军挑粮歇息处。1965年,井冈山人民在营房旧地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9年为宣传林彪,炸毁该纪念碑,改建成火炬亭。1977年在小山顶上新建了纪念碑,并在碑前竖立了一横碑,刻有毛泽东同志手书《西江月·井冈山》。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黄洋界哨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原是一家客栈,于1923年夏倒塌,1928年夏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基础上重新建造此屋做营房。由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坦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施工时,毛泽东、朱德等曾到这里视察。1928年8月,营房竣工,红四军一个连的部队驻扎在营房周围,日夜把守在黄洋界哨口上。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红军战士模仿京剧《空城计》的唱腔编唱 《空山计》,用竹筷敲击脸盆和饭碗等演唱,歌颂人民战争的胜利。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红军造币厂遗址 红军造币厂遗址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城区西北面的上井村,距离茨坪城区7公里。1928年4月下旬,朱德、毛泽东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5月初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部队不断壮大。而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实行频繁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给养困难。1928年5月,在王佐的建议和推荐下,红军军部将军民们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大量的首饰和银器具等,运用谢氏花边厂的铸造技术,请谢火龙、谢官龙等谢氏兄弟为师傅,在井冈山上的上井村,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并先后在上井的牛路坑、大井的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红军洞等地设立了造币厂的粗坯车间和冲压车间。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建立和“工”字银元的发行流通,成功的帮助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也为此后的湘赣革命根据地造币厂和中央苏区造币厂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它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红军造币厂沿用“墨西哥”版别铸造了第一批银元,并在每块银元上,凿上了标志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自己发行流通的“工”字印记,称为“工”字银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为防止敌人进剿以及造币厂的安全,银坯的翻制与银元的印花工序大都设立在原始森林的山洞里,这就是今天井冈山龙潭风景区里的红军洞。而“煤洗”、“凿字”、“开响”、“做旧”等工序,就在今天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遗址上。当时的红军造币厂由于条件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只打造了银元1万多枚,银料1000公斤。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围剿”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人全部烧毁,造币设备也被敌人破坏。因而,这个红军造币厂实际只存在了半年多时间,就由井冈山的失守而结束。1998年12月,在这个造币厂的原址上,当地人按原貌修复这个红军造币厂时,还曾出土有当年造币时使用过的一些工具、原料以及银元等大量物品,成为研究红军造币厂的珍贵历史资料。1988年9月,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国工农红军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南山火炬广场:井冈山南山公园位于茨坪镇的南端,与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相邻。公园入口广场的工农兵雕塑,是南山公园原有的主题雕塑,现经翻模而成,保持了原有的比例和雕塑艺术。入口广场有两组伟人题词浮雕墙,第一组浮雕墙上镌刻着毛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每到春节,老区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这幅对联。第二组浮雕墙上镌刻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两组浮雕的背景图案采用的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南山公园这条游步道路共有2000多米,是用以前旧广场的老石材按修旧如旧的方式重新翻修的,体现了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奋斗,节约不浪费的优良传统。沿着这条路攀登,可以看到五个仿竹的亭子,分别代表着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南山公园的最顶端,火炬广场,整个广场外形像一枚军章,面积有4300平方米,海拔高860多米,与它遥相呼应的北山烈士陵园海拔940多米,茨坪镇海拔840多米。站在火炬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星火相传”主题雕塑,雕塑基座高2.7米,火炬高34米。从火炬广场入口到主题火炬,两侧有89个小火炬,加上主题火炬一共90个,寓意南山公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进行了提升改造。主题火炬雕塑底座下有一个占地1400平方米的“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展览。 12、龙江书院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砻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参加交谈的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张子清、蔡协民、何挺颖、袁文才、何长工、胡少海、黄克诚、龙超清等。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龙江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 1927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和领导了南昌、秋收、广州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人民军队由此诞生。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当年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在龙江书院创办边界第一所红军教导队(即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养部队下级军官和地方武装干部。教导队的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其中宁冈、永新、莲花等县选派来的工农分子六十余人,工农革命军的基层军官三十多人,第一期学员100多人,教导队由吕赤任大队长。袁炎飞、黄天华任专职教官。下分四个区小队,每个区小队下设三个班。陈伯钧、陈士榘、张令彬、王良分别担任区小队长兼教官。毛泽东亲自担任兼职教员,这期教导队原计划办三个月,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只办了二个多月,即新城战斗后就结业了。学员们回到各地后,积极投入了根据地的各项斗争,对发展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在书院前栋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写的两幅标语。13、茅坪八角楼 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一道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他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朱德还亲自上前线,指挥了七溪岭、五斗江、坳头垅等战斗,领导边界军民粉碎敌人的多次军事进攻。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沉着勇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在边界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4、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 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 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非常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卸寒。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曾作过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盏灯只点一根灯芯。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红四军布告》等。后来部队缴获了一二盏马灯,赠送给毛泽东,可他晚上办公时从不点这盏马灯,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才用。这盏马灯陈列在卧室里,成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这栋房子于1929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61年重新修复,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
2020-08-17 15:13:20 | 浏览: 9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