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
  2020-08-19 11:03:52     浏览: 9872  

红旗渠纪念馆

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其间。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红旗渠旅游黄金线路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分水苑景区,红旗渠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延伸林州腹地。19654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

通水庆典在此举行。苑区主轴景观带上分布着水利科普园、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的翠柏、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闸和红旗 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等,与红旗渠纪念馆一起构成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呈现出现代与古朴兼而得之的风貌。

红旗渠纪念馆通过515米长的展线,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 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长期以来,红旗渠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江泽民、胡锦涛、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红旗渠纪念馆珍藏了许多当年的黑白照片和影像资料,直观讲述了当年林州人十年磨一剑、引水建山渠的壮观场景。

 

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由分水苑风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可到达青年洞风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各种文物点缀其中,天下一绝“一线天”有胜 黄山,峨嵋之誉;情景交融“阳凤垴”可环视四周,触景生情,情趣满怀;胆颤心惊“铁索桥”,可凌空倚云,飘若天仙;攀崖悬壁“凌空栈道”,可体现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轻松潇洒“滑行道”可与上山的艰难形成极大的反差。既可观赏太行“雄、险、奇、秀”之美景,又可通过红旗渠等艰苦创业的实物使人们进一步领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扁担精神纪念馆

扁担精神纪念馆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100平方米,展出各类珍贵照片480张、实物160件、实景4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真实记载了70年来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以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任,以脚板翻山越岭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铸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扁担精神”。目前,纪念馆已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供销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6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相当于人民币18.21),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这里山大沟深,那个年代里,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扁担就成了供销合作社职工天天都离不开的工具,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涉水过坎就成了供销合作社创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硬功夫。他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煤油、旱烟、火柴等商品,第二天卖出。“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这种一根扁担起家,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也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的源头。面对群山峭壁,他们喊出了“十不怕”的口号——“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不怕村小分散、不怕分外麻烦、不怕起早搭黑、不怕重担压肩”。

“扁担精神”诞生在太行山中的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基层供销合作社,其影响早已超出林州、河南,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林州供销合作社人响亮地喊出了“扎根三农、诚信经营、开拓服务、创新发展”的口号,为“扁担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谷文昌故里

谷文昌故居,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南湾自然村,背靠大山,面临露水河。该村2014年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谷文昌故居坐落在村中南部一片民房中。

故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现存房屋三座,是民国建筑,基本完好,面积为89.9平方米。主房面阔三间(15.25),进深一间(5.9)。总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现存故居位于原故居之上,原居址为避山洪上移建此地(原居址今作农田)。清朝同治年间,祖上因家境贫寒,为求生计,从祖籍任村镇阳耳庄村迁徙南湾村。

太行山区的明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大部分都面向朝阳,依山而建,建筑风格也是就地取材,土、石、木结构,多有石英砂岩砌墙。在南湾村,因气候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加上对雨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一般明清民居是四合院,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院门;房屋主要靠坐北向南的一面采光,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形成一个封闭的温馨的空间;为了增加日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等,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是林州石板岩镇民居的特色。石材选用质地坚硬、纹理整齐、色白如玉的银晶石和色泽鲜红的红石,凿成厚度相等的石板。石板房顶,坡势平缓,梁架起高,被民间工匠称为“四六架“的可使石板放置稳固(瓦房是“七五架”,坡势较陡,便于排水)。建房时,先砌好石墙,架上梁、檩,钉好椽,再铺上编织密实的荆条笆,上层泥巴,最后把石板吊上屋顶,一般是一间一坡三搭,一搭一大块,一间房用六块。屋脊上是窄窄长长的小石板。屋顶可晒薯干、果干、玉米、豆角等物。墙的内壁,先泥一层麦秸泥,表面再泥一层白灰泥,屋内便变得整洁亮堂。这种房子不仅美观坚固,而且冬暖夏凉,深得山民喜爱。   谷文昌又名谷程拴,19155月出生于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在此居住长大。1943年,谷文昌参加本村农民抗日救国会,不久被推举为村农会主席。次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林北县第七区早期党员之一。19449月,日军十五旅团和伪军共5000余人“扫荡”林北等地,驻姚村的日伪军100余人偷偷向白草坡一带进犯。得到报信后,谷文昌沉着机智地组织群众向山沟转移,并亲自断后阻击敌人的进攻,使广大干部群众安然脱险。10月,谷文昌任林北县第七区区公所农会干事,兼任郭家庄村农会主席。他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带领群众减租减息,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妇女放脚,指导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工作非常出色。19453月,谷文昌任林北县第七区区长。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动员山区群众养山蚕、家蚕。

谷文昌是林州共产党早期党员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之一,随后南下到福建省东山县,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县变成了“绿”县。病逝后,东山县和故乡为他修建了纪念阁。他是我党又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感动新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200711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开工,20091126日正式开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建成后的文字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一二九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三百亩。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曾有一百一十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长达五年之久。

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司令部12月底迁驻赤岸村,其司令部便设在村中央的小山坡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广大军民,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残酷扫荡,指挥了解放战争中的上党、平汉等战役,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512月,司令部迁至武安。一二九师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司令部大院北屋、东屋和南屋均陈列着反映当时军民斗争史的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十八名上将、四十八名中将、二百九十五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涉县129

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省涉县赤岸村中央,由上、下、后三个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开办有6个固定展室,即刘伯承、邓小平、黄镇、李达遗物陈列室,军政办公室原状陈列,反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太行木刻版画展室和3个革命文物展室。同时开设的还有129师司令部旧址中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旧居。在距129师司令部旧址约百米的庙坡山上,安放着刘伯承等将帅的灵骨,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将军岭”岭名。在将军岭北侧建有八路军129师陈列馆,反映八路军转战太行的光辉历程。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司令部办公室、机要室和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张磐石、赖若愚、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办公室、宿办室以及原状陈列等。

抗战时期,涉县是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是华北抗战的一个战略要地,而这三座农家小院就是根据地的心脏。在这里,刘、邓等师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大小战役,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序幕,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几十人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选拨培养了中国第三代领导,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者的摇篮",它将同一二九师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放光辉!

 

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黄崖洞既是优美的自然景区,又是中外人士向往的革命战争圣地。

19397月,日寇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为了保存力量隐蔽目标,创建长期而稳固的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修械所移到黄崖洞。19399月,刘鹏(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程明垒(一所所长)和陈自坚(一所总工程师)来到黄崖洞水窑丈量面积,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决定用石头砌墙,石板盖顶建房。

建厂时,边建设、边生产,开始仅有20多部机器,后来发展到40多部,工厂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2个团。19411111日,日寇36师团汇合第46混成旅计7千余众进犯我黄崖洞。我军特务团奉命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团长欧致富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带领战士与4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8昼夜,到1119日战斗结束,毙伤敌人2000多,保卫了兵工厂,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黄崖洞保卫战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因此名扬世界。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骨干。黄崖洞保卫战谱写了一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耸立起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