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提升全产业链,助飞茧丝绸产业
 日期:2022-11-30   浏览:774   来源:济南市红色革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返回列表

“丝绸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的传统产业,更是河池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日前于广西河池举行的2022中国丝绸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说。

坐落于桂西北的大石山区,河池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近年来,河池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与智能化发展,稳步提升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桑蚕三产融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

河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桑蚕的生长,具有“桑树生长期长、蚕造多、供茧早、休市晚”的独特优势,适宜的自然环境为河池桑蚕产业崛起提供优越的先天条件。

近年来,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协同更为河池桑蚕产业迅速发展带来利好因素。我国的桑蚕种养加速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河池因地制宜,借势发展,成为广西桑蚕发展最活跃地区之一。据了解,河池现有桑园面积95万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蚕茧产量达16万吨。

“如今河池要抢抓国家‘东绸西移’重要战略机遇,不断创新,打造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介绍,多维度创新已成为驱动茧丝绸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关键动能,河池正通过凝聚创新动能,聚力行业资源,引领茧丝绸全产业链向高价值驱动模式转型升级。

位于河池市宜州区的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拉丝引线。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生产的蚕丝品质好,级别达到5A,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

眼下,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城西工业园区的广西国色天丝产业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侧重于丝绸、练白、染色、数码印花生产。广西国色天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表示,项目将从传统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链条延伸,填补广西真丝绸炼染印生产的空白。

王军介绍,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广西抢抓茧丝绸产业链转移机遇,逐步构建起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炼白、印染和纺织品设计、织造以及品牌化运营的全产业链,助力茧丝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助力打造“智慧茧房”

“蚕室湿度偏大、蚕室温度超过设定的28℃”,手机收到预警信息,“一键”便可轻松化解危机。“近期脓病高发,请做好环境消毒及药物添食”,蚕农收到信息提醒,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大大降低风险……

走进河池市宜州区,“智慧养蚕”场景随处可见。近些年,在5G、物联网、AI、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智能化、自动化有效助力当地传统养蚕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对桑园种植以及蚕养殖培育的智能远程监管与精准调控,在桑蚕产业原料供应端推进规范化与标准化。

据了解,河池多个桑蚕产业基地已接入广西蚕桑产业数据平台,通过农户家中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蚕室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终端对农户家里的蚕室进行温度调剂,精准把控室内温度,调动智能监管、智慧预警等全套“智慧蚕房”系统。

“目前,河池在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化上簇、自动取茧器等方面拥有多项专利;小蚕共育、方格簇营茧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缫丝企业实现自动化缫丝设备全覆盖。”王军表示,近年来,河池还持续深化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协作,组建高水平科研转化平台,推动产品创新研发迭代升级。

走进河池市宜州区上坪村,放眼望去是连片的桑园。走进村中,村道旁一座座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蚕室映入眼帘。“我种桑养蚕很多年了。”正在蚕室门口归置农具的村民兰辉锋说,今年养蚕季节已经结束了,年底要做的就是为明年开春做准备。“在冬闲季节,除了整理一下厂房,我也偶尔会去周边打零工,比如收甘蔗等等。”他说。

兰辉锋介绍,今年他种植约20亩桑叶,养蚕一批收获约500斤蚕茧,收入在1万元左右,一年养蚕收入可达到12万元左右。走进兰辉锋家的蚕室,交错的省力化喂蚕轨道将厂房地面分成多个区域。兰辉锋表示,他是村里较早使用省力化喂蚕轨道的养殖户。“通过这些轨道,还有其他自动化的设备,为蚕宝宝喂食、管理都更加方便,查看生长状态也更轻松,效率提高了不少。”兰辉锋说。

“蚕桑+”着力延伸产业链条

从一片桑叶、一颗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一瓶桑果酒……河池桑蚕产业逐渐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模式,向上延伸建立专业标准化生态原料茧基地,形成充足稳定的供给渠道;向下延伸至包括生丝生产、织绸业务、以及茧丝绸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经营和三产融合发展,“丝绸之路”不断焕发生机。

舞动的身姿勾勒出现代化企业车间里工人拉丝引线的忙碌身影、嘹亮的山歌诉说着“丝路”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不久前,第十三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在河池市宜州区开幕,演员们身着亮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热情四溢,向观众展示着这座壮乡古城、“中国蚕桑之乡”的独特魅力。

宜州还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作为河池市桑蚕主产区,近年来,宜州区着力推动蚕桑丝绸产业与以刘三姐文化体验为代表的文旅项目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如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丝绸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形成“农业+工业+文化+旅游”融合互动发展新模式。同时,当地积极开发蚕桑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桑家乐、桑叶宴等旅游项目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随着我国消费不断升级,丝绸市场迎来更广阔空间,产品更迭与设计创新对原料端的品质与加工段的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冥想、瑜伽等活动参与群体快速增长,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万亩原生态桑园打造的优质亲肤茧成为广受消费者青睐的时尚新品。

“不少人对茧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停留在产品花纹、款式更新迭代这种固有印象里,实则已延伸到亲肤原料、新型面料、美妆等多领域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董事长王卓说,企业通过加强从原料端到市场端的协同创新,在巩固了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也开始在新兴市场持续发力。

位于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内的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园是该公司尝试开发桑蚕丝绸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桑蚕产业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转变的范例。

据悉,产业园已形成了集原料基地生产、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蚕蛹食品开发、丝绸文化创意和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丝绸综合产业链。在这里,游客既可以观摩体验丝绸生产过程,还可以了解工业文化知识。

“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得益于桑蚕产业的发展,其中,丝绸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王卓表示,提升桑蚕茧丝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要充分挖掘和保护地方丝绸工艺和传统技艺,推动丝绸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丝绸文化的国际推广。(记者赵欢、王嘉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一篇:张大爷的“十个为什么”丨一图科普老年人疫苗接种与科学防疫下一篇:河南郑州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0.21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